2016年4月11日晚,“珞珈政治学论坛”第1601期在学院332教室举行。本次论坛由政治学系的刘伟老师主讲,吕普生老师主持,主题为“政治文化研究的普通人进路”。论坛得到了武汉地区各高校中青年政治学同仁的支持,参与交流讨论的老师包括湖北省委党校董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吕德文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刘杰、武汉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李艳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凡义和政治学系罗雪飞、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燚,本院的楼笛晴、尚重生、唐皇凤、朱海英、陈柏奇、陈刚、曹龙虎等老师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
在论坛主讲过程中,刘伟老师围绕他2015年11月出版的新著《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转型中国的农民政治心理透视》的写作经历,着重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何为普通人进路的政治文化研究?刘伟老师指出,他的研究区别于以往学者们对“问题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研究,选取的是农村中老年人为对象,而方法是通过大量访谈让农民自主地去说,使其在半结构访谈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其政治心理,因此其研究的基本立场首先是理解式的,而不是批判性的或“他者化”的。(2)为何转向普通人政治进路的政治文化研究?刘伟老师指出,他之所以转向普通人进路的政治文化研究,是想从认识中国人口最多的那部分人群的政治心理着手去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和运作逻辑,同时在政治学与政治文化研究的本土化方面进行尝试,并对既有进路和范式的研究作出补充。(3)如何展开普通人进路的政治文化研究?刘伟老师指出,他运用、改造并操作化了阿尔蒙德和维巴等经典政治文化研究的范式,试图从认知、情感、信任、评价、期待、人格六个面向去反映农民的政治心理,虽然研究主要利用的是访谈材料,但结论与大多数相关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相一致的。(4)研究与写作中的主要体会与遗憾。刘伟老师谦虚地指出,他在研究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如材料规模较大但其质量参差不齐、涉及面向的广泛性制约分析的深度、描述性研究未能有效触及因果链,等等,这些问题会在今后做更深入的思考。最后刘伟老师引用了布林特的话,指出在政治文化研究方面除美国的行为主义传统外还有法国社会学传统和德国文化哲学传统,因此政治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可以是多元的。
刘伟老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老师和同学的强烈兴趣,参加论坛的老师在对刘伟老师五年磨一剑的写作表达敬意后,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对农村中老年人作为最认同体制的群体能否代表“普通人”提出疑问,有的担心在使用农民话语进行论证时是否会因加入自己对问题的基本了解而影响了客观的阐释,有的认为访谈地的选择缺少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会影响结论,有的认为政治心理六个面向的框架较复杂而难有清晰的边界,有的认为要注意信息传播结构对农民政治信任结构的影响,有的认为农民政治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距离非常大因此要防止简单化地从想法推导行为,还有的围绕访谈法是否应该更多地结合定量以使结论更精确进行了争论……
在论坛最后,主持人吕普生老师总结道,刘伟老师普通人话语的研究视角不仅挽救了当前一代中老年农民群体的政治记忆,而且其大规模的访谈素材本身也具有原创价值。刘伟老师的研究抱负、难度特别大,他现在这份成果可以作为农民政治心理研究的一个引论,期待刘伟老师今后有更大的突破,比如更深入挖掘农民政治心理形成的因果链即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揭示不同区域、阶层(处境)农民政治心理的差异,等等。吕普生老师还代表论坛主办方澳门太阳集团6138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特别向参加论坛的各位老师发出诚挚邀约,希望大家有好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可前来“珞珈政治学论坛”进行分享交流。总体上看,本次论坛学术气氛浓、讨论热烈,与会师生普遍感觉受益良多,今后论坛将会持续性、常规化举办,欢迎武汉地区各高校师生们积极参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