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王惠岩先生学术研究精神,激励博士生潜心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吉林大学面向中国高校设立了“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澳门太阳集团6138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陈青霞的论文《“国”“家”之间——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凭借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获得 “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
陈青霞的论文《“国”“家”之间——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尝试通过研究视角的转换,分析129个族谱样本出现的主要政治词汇与其表达的观念,从政治思想史角度重新发现族谱的价值,探讨国家在族谱中的表现,即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在乡村基层社会中如何被表达,以及如何参与民间政治秩序建构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族谱是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与实践方式,是国家和社会双方互动的产物。国家借助族谱和宗族力量将其观念和权力触角深入到基层社会,宗族化身为国家代理人,分担国家的治理职能,减轻了国家的控制成本和压力,也构成了中央集权下基层社会“简约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与控制。
王惠岩先生(1928—2007)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在吉林大学创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一个政治学系,招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创立了全国第一批政治学理论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是吉林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并对其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据悉,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2019年是首届评选,第二届“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评奖于2021年4月启动,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该奖项审委员会邀请国内著名政治学专家对通过资格审核的论文进行了严格的双盲初审,遴选出入围的终评答辩论文。评审委员会邀请政治学界学术造诣精深的五位专家组成终评答辩组,入围的10篇博士论文作者进行了全程公开的网络视频答辩,最终评选出第二届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奖两篇、提名奖三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访陈青霞博士
陈青霞,女,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澳门太阳集团61382016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张星久教授。博士期间专注学术科研,其博士论文《“国”“家”之间——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获得“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在CSSCI期刊《江苏社会科学》2019(06)期发表论文《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与实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20(06)期;在CSSCI期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期发表论文《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论析》;在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期发表论文《家国文化下公共理性成长的局限及其可能》,转载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摘》2019(04)期;在CSSCI期刊《江汉论坛》2016(01)期发表论文《家国之间: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治理》,转载于中央党校《党政干部参考》2016(06)期,《第二届中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成都村政学院第三届村政会议》。
笃实好学:在坚守中探索
在得知自己获得“王惠岩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后,陈青霞的心情既激动又意外。原本只是怀着与政治学界的同行们互相交流学习的态度参加这次比赛,也因为论文的研究方向比较特别未曾想过能够获得这一奖项,这份意想不到的荣誉既是对陈青霞的导师张星久教授指导的肯定,也是对她自身研究方向的肯定。
撰写此篇论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陈青霞笃实好学的精神是这一优秀成果的必要条件。由于该论文将研究对象向下、向民间进行了拓宽,从系统的政治理论拓宽到了实践层面,以族谱文本作为切入点寻求挖掘民间政治思想与观念,陈青霞需要分析129份清代族谱样本以及相关的政策、文献。这对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仅前期的族谱阅读分析和数据整理就耗费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枯燥又漫长的过程,陈青霞却保持着乐观踏实的精神,不断向未知摸索,查辞典、上网搜索、向同学请教,问题虽多,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比起前期的文献阅读和数据整理,更困难的还是论文框架的拟定”,陈青霞这样说。由于短期内没有确定论文的研究框架,撰写论文的过程甚至因此暂停了两个月。研究方向的特殊性和其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对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或许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但从未怀疑过选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价值。短暂的停滞后,她积极与导师交流,在反复斟酌后成功拟定了论文的纲要,撰写论文的工作成功了一半,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科研是孤独的,更多时候需要一份热爱和一种坚持,陈青霞不仅始终保持着好学求新的态度,还能静下心、沉住气,脚踏实地地走好研究路上的每一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哪怕知识是无限的,人短暂的一生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敢于用有限的生命去度量无限的知识的勇气鼓舞着陈青霞不断向前。
温恭自谦:在交流中进步
谈到读博期间的收获时,陈青霞认为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些乐于交流的同学以及为她指点迷津的导师。学院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这也不断地推动着她前进,在灵感爆发时乐于和同学分享,在遇到困惑时则向同学谦虚请教,在交流中,在辩论中,甚至在“唇枪舌战”中发现更多未知,打破思维局限,拓宽研究视野。谈起导师张星久教授,陈青霞则感慨“他的见解常常是一针见血,铿锵有力的,这在我迷惑时给予我很多启发”。科研需要引路人,张星久教授便是陈青霞科研路上的指引者,此篇论文的选题和其导师的研究方向有紧密的联系,张星久教授的研究方向就是传统政治思想,研究传统民间政治思想的表达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如戏曲、宗教、祭祀,陈青霞在与张星久教授的反复沟通和交流之后最终确定了以传统族谱作为其研究的媒介。可以说,正是在张星久教授的指导下,陈青霞迸发出了写作灵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陈青霞和张星久教授之间的互相交流探索也贯穿了整个论文的撰写和修订过程。
与同学切磋学习,向导师谦虚请教,陈青霞将孤独的研究过程变得趣味横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方法成为她进步路上的一大法宝。
从容不迫:从脚下寻来路
已经毕业的陈青霞走出校园,将用更加坦然的心态面对未来的道路,在谈到如何面对人生中两难的选择,比如读研结束后是选择工作还是继续科研时,陈青霞毫不吝啬地向还在读研读博的学弟学妹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坦言,自己也是在研三时才确定了继续读博的想法,“人生没有捷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便不那么困难”。她也提到,研究生学习期间不必要过分焦虑以后的人生选择,更应该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这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读博期间不可避免会面对外界的诱惑以及同龄人之间的压力,而既然选择了科研的道路,就要坐的住“冷板凳”,唯有冷静镇定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成果,才能铺好将来的路。
凡事有得有失,既然希望有所收获,就应该坦然面对付出,具备这样从容不迫的态度,不必要的忧虑便自会远离我们。踏实且淡然的人生态度将会一直指引着陈青霞博士不断跨越新的阶段,也将给与我们信心和希望,不畏来路,只争朝夕!
供稿:郑伶莉